close
    其實用「告白」、「實錄」做書名就有一定的道理在。翻遍全書與其說是李登輝在批評總統任內的同事、部屬或朋友,實際上,他是為了自己像台灣人交代,他為國家做了什麼。而且,他並非無是生非,一種反制的行動,譬如針對去年三一八針對外省族群為主的群眾,逼他提早交出黨主席的權力,而最明顯的是書中「和李光耀分道揚鑣」一章(355頁至366頁)完全是針對李光耀不斷鼓吹應接受中國的統一,並「要陳水扁不可繼續李登輝的政策,製造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台灣民族特性,將進一步證實北京對他要把台灣帶上獨立之路的猜疑是對的」。(李光耀回憶錄下策649頁)。所做的「反擊」,沒有絲毫私人恩怨被寫進書中。
   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和台灣為細了三十幾年的「友誼」,到了1988年蔣經國逝世,以及2000陳水扁當上總統,他都是主動接近這兩位台灣籍總統。並藉著對李登輝走台獨路線的批判,不惜用軍事威脅的方式,警告陳水扁不可走李登輝的老路。
    在兩岸之間穿梭三十年光陰的李光耀,「促統」的尾巴露出來之後,難怪李登輝與其絕交。
    李光耀在陳水扁當總統之後,就以「台灣導師的姿態」,傳達北京對扁政府的通牒,其言語之乖張程度絕不遜江澤民。
    他在回憶錄(663頁)中,居然指出新的台灣總統有兩種選擇:一是繼續李登輝路線,這意味著兩岸將陷入衝突…,一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掀開新的一頁。
    他所謂「新的一頁」,竟然是對「台灣人自己有套政治體制、生活方式和更高生活水準…。即使1949年以後才移居台灣的中國人,儘管主張中台統一,也不希望將來實現統一」加以肯定、安撫。然後在664頁上,就露出猙獰的面目,表示「美國在未來二、三十年內或許能阻止中國動用武力。在這段時間內,中國的軍事能力很可能已經發展到有能耐掌控台灣海峽的局勢」。因此他誘勸台灣政府,「要趁軍事平衡點請協到中國那一邊之前展開談判,為非馬上統一談妥條件,才是明智」。李光耀對台、中未來的發展,,認為只有一種「統一」的可能,而台灣不得不接受統一的條件,軍事上優劣也是唯一促統的條件。至此,李光耀與台灣保持三十年友誼的最終目的已暴露無疑,他的角色頂多是北京的說客而已,李登輝怎可能端憑新加坡的秩序與乾淨,而肯定李光耀的人格與智慧?
    既然明白台灣人民享有民主、自由及比中國寬裕的體制與生活方式,卻要台灣提早與中國談判統一,而不是去北京說服不要使用武力恐嚇台灣走向獨立,因為那將適得其反。何況他也明白用武力統一將留下永遠的傷痕!
    李登輝在告白實錄(359至361頁)中,透露了1994年由李光耀企圖藉台、中、興三個合組兩岸三通知後的船務公司。公司在星註冊,專營兩岸海線運輸,由董事會決定營運方針,避開兩岸主權管轄上的政治爭議的祕計。
    在構思此船務公司與李登輝的晤面中,李光耀特地向李登輝鼓吹,「如果要取得中共的信任,促成這個公司組成,只有一個辦法,就是讓中國相信台灣承認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,未來一定會邁向統一…」。
    李光耀又說,「美國人不可靠,將來有一天會拋棄台灣,台灣不應胎相信美國的保護,只要中國國內不動亂,三十年後中國將會非常強大」。
    李光耀並不強調中國未來定向民主化的強大而是武力,難免令有民主先生之稱的李登輝感到厭惡。
    所以「告白實錄」中(360),描述對於李光耀要台灣臣服民族主義的建議,李登輝沒有同意,他告訴李光耀,台灣現在最重要的是進行民主化,充分自由民主後,台灣前途應由全體人民決定」。李登輝回想,當天兩人確實話不投機,彼此觀點差異極大。
    而李光耀回憶起此段過程,也是耿耿於懷。於1997年接受英國《金融時報》專訪時,斥責李登輝只想盡可能讓台灣自中國大陸分離,他已被李登輝潑了冷水,因此決定鞠躬退出,不再充當調人。
    由於李登輝引證了李光耀兩次說謊的事實:一是捏造李光耀與江澤民見面時,由於李登輝接受司馬遼太郎訪問的內容,使得江澤民認為李登輝毫無信義,因而決定將與台灣斷絕關係一事上,時間點不對。一是中國打飛彈事件,當時台灣與美國早就已連上了線,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間建立了聯繫管道。
    而李光耀卻在1996年台海爆發危機時,主動向台灣當局「騙」稱,美國希望他出面當調人,化解兩岸危機,台灣如果有此需要,他願意跑一趟北京見江澤民。
     經李登輝向美國方面查證,結果證實美方並未表示要李光耀插手。他的好於扮演兩岸說客,而且從中居功的心態─向北京邀功的心態,已經被李登輝洞悉卻不自知。
    在阿扁既認李登輝的總統職權之後,李光耀在來台推銷他的「回憶錄」回國後,仍然對李登輝極不諒解,連續抨擊李登輝在總統任內的方離行為,並「提醒」新政府,沒有「一個中國」,什麼談判都不可能,如果否定「一個中國」,那就是即刻開戰。
    李光耀儼然江澤民的分身,藉著對李登輝的抨擊,達到設懾服陳水扁不可否定「一個中國」的目的。由以往自詡兩岸調人,致露出「中國招降特使」的小角色,李登輝會在李光耀住宿鴻禧別館時,刻意離家出去到宜蘭,不與李光耀見面,如此堅守原則的李登輝,為台灣的未來不惜得罪外國朋友的作為,令人不禁肅然起敬。
    沒有堅定的民主信念,去年520若是李登輝也和連戰一樣拒絕參加政權交接典禮,台灣今日會是怎樣的台灣?沒有堅定信念恐怕台灣早已被李光耀帶進一中的陷阱了!(原文刊登於台灣新聞報「台灣廣場」作者黃耀明)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sans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