掃墓台灣人稱為「培墓」,原本漳、泉、客都分別有特定的培墓日,為因應時代變遷及現代生活步調,全國統一在清明節放假一天,方便家族掃墓祭祀。

由於掃墓集中在同一天,遊子返鄉車潮塞爆高速公路,祖先陵墓如果是分開各處的,也不能一次完成,必須往來奔波祭拜,加上家中的神主牌位也要祭拜,清明這一天還真累人!

這讓我想起幾十年前到屏東縣的排灣族部落採訪殯葬風俗的回憶:排灣族人往生之後是家族「死同穴」,非關山伯英台的故事,概念是生前一家人,死後還是一家人。

當時小女兒還在上幼稚園,我帶她一同到山上採訪,皮膚白皙的她回家時被曬到脫了一層皮,因此我被內人罵到臭頭…。

排灣族的墓園多在半山腰,一個家族共用一個墓穴,彷彿是一個很深、很深的傘兵坑。在接近地面處架有井字型的鐵條。亡者遺體就採坐姿放置鐵架上,如此一來屍體在自然腐化之後,遺骨便會掉進井字型鐵架的間隙至墓穴中。一個坑可以安奉幾十付先人遺骨。為防止外力入侵或野狗咬食,在墓穴最上方會蓋上一層鐵皮,再以大石塊壓住。掃墓時只要打開鐵皮就可看到先人的遺骨,擺放上供品開始祭拜。

祭拜時並不拿香,而是家族成員圍坐墓穴前一起享用供品,也表示和祖先一起用餐。過程約費時二小時,大家都吃吃喝喝到微醺的程度。下山時不能剩下任何祭品,但見族人個個腳步不穩還一邊愉快哼唱著歌。比起平地人一次掃墓要跑好幾個地方,排灣族往生者不必花錢火葬進塔、又節省土地空間,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殯葬方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sans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