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香蕉大量銷日的年代,荷包飽飽的蕉農是酒家的消費主力。茶店仔隨著時代變遷演化成「摸摸茶」、「阿公店」、「卡拉OK」等小吃店的型態,卻已失去昔日茶店仔的風味。當時的茶店仔查某有一定的水平,除了服裝穿著,年齡與外貌都不輸給現代豪華的大酒店。

以前的茶店仔或酒家都有另闢密室進行性交易,不像現代人必須利用汽車旅館。包養茶店仔查某的情況也很普遍,其中還有不少假戲真做的例子。

記得在全盛時期光是鎮上就有超過十家的茶店仔,都是合法領牌的風化場所,反倒是在禁娼之後,轉入地下化,掛個小吃店的招牌其實是風化場所,反而不好管理。

從歌詞判斷,我認為詞曲作者呂金守一定去過茶店仔,也搭乘過公路局從枋寮到台東,尤其他對南部的農作物及氣候的描寫,想必曾親身走過,而留下如此深刻記憶的描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sans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