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戒嚴時期,國民黨對付黨外異議份子有三個步驟:吸收、分化與打擊。

一、「吸收」的對象有兩種「用途」,分為明、暗兩種。

「明」的要公開表態成為中真的國民黨支持者,打擊黨外團隊士氣。

「暗」的就成為臥底,平時無事就要大喊台獨,讓人相信他是「台獨份子」,暗地再把黨外的活動策畫告知國民黨特務。

二、「分化」就是削弱異議份子的團結,讓他們不能團結一致、一生懸命,勢力就無法壯大,如此國民黨才能高枕無憂做它的極權統治大夢。

三、「打擊」,「吸收」不了又無法「分化」的,只好拿出最後一招「打擊」,利用司法、軍法,媒體及查稅等手段為鬥爭工具。

如果找不到藉口就「製造藉口」,擅用媒體鬥臭異議份子。高雄美麗島事件,就是先鎮後暴,再讓媒體一面倒報導「憲警打不還手、罵不還口」的假象,將黨外人士冠上「中共同路人」的名號,圖謀以暴力進行叛亂…之後國民黨再動手捉人,逮捕多位黨外領袖,讓支持者不敢造次。

中共謀台的策略也是如此一般赤裸裸的「吸收」「分化」、「打擊」,國共是不折不扣的兄弟黨。

毛澤東一開始想「血洗台灣」,因美國的介入,只能在金門以砲戰維持內戰未懈的模式,防止台獨在美扶持下成真。

武攻不成,中共改了口號為「和平統一」,但仍不放棄武力犯台。

中共曾宣稱:一旦台灣發展核武、宣布獨立或由其他國占領就要動武。

中共吸收海外台獨份子,少數海外黑名單的台獨人士經由中國轉入台灣,因而被國民黨再次抹黑為「中共同路人」。

不過吸收主張台獨的異議份子效果不彰,改而吸收藍營的急統派。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就極力進行分化藍綠。不畏懼統派分化的就進行打擊,想以中國觀光客為工具「懲罰」綠色執政。斷絕官式的來往、杯葛台灣參與國際組織,無所不用其極,不一而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sans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