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省議員最嗆的時代開始,省屬行庫就彷彿是某些財閥級省議員的私人金庫,為親友關說也罷,自己拿塊鳥不生蛋的土地就可以超貸,數字都是億元起跳,幸好那個時代銀行仍是寡占的金雞母,行員號稱捧金飯碗,貸放與存款之間的利差相當高,才沒被這些民代「借甲倒」。

銀行開放設立後,大企業紛紛搶設銀行,把銀行當作私人企業的大金庫,借或放的幕後大老闆都是同一個人。沒有開銀行的企業就走上「官商合作」之路,政治力可以左右錢借或不借,也可以決定借多或借少,不少民代就在做「牽猴仔」的勾當。

馬政府日前宣布將準備九千億對企業紓困,是有選擇性的。紓困對象表面上是看值不值得救的企業,但骨子裡還是各憑神通。這種「政治性貸款」風險最大,但是有權利決定紓困對象的官員,能否站在國家整體利益的高度做決策?

金融風暴常因誇張的投資引起。但誇張的投資卻可以帶來短暫榮景,令人樂此不疲,因而政策較保守的台灣性格,不會像冰島、南韓面臨困境,但是馬政府的心慌意亂,連續提出多項灑錢的動作,將來再一次景氣循環之時,台灣就很難保證可以安然度過。

從銀行、郵儲搬錢美其名是拚經濟,實際上是拚政治、拚選舉、拚主政的權力。表面上一切以經濟民生掛帥,骨子裡卻不是那麼一回事,要不然怎會有那麼多的中小企業投訴銀行在「雨天收傘」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sans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