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台灣本土社團籌辦一份報紙,募股任務已分配,只剩細則未訂。
昔日民眾日報的老闆李哲朗,預計集資三億元,籌辦一份本土報紙,營運期限為四年。
我個人感佩其理念與勇氣,但心想恐怕不符投資「報酬率」。
我所指的報酬率當然非物質所得。因為既非為了賺錢辦報,只籌募四年所需的資金,其目的很明顯:是為了監督馬政府,冀望能再恢復本土執政,俾保護台灣主權。不打算賺錢,預計四年後就關門的報社,就技術上而言,實在有傻人做傻事的悲壯意味。
這樣的報紙如何吸引廣大的讀者群?
如果是能吸引讀者的報紙,必然就會有廣告上門,不想賺錢都不行。但一些強調本土的報社從首都早報、自立報系、台灣日報……都是賠錢開始,負債累累結束。
就算富可敵國的國民黨中央日報,也因為偏執於大中國主義,推動統一思想而無以為繼,被迫收手。最近鮮明的例子就是中國時報從在地編輯方針走向「國民黨黨報」路線後,不但先停「中時晚報」再把日報縮刊為菁英報,報份仍日日遞減,不堪虧損而大量裁員。
因為訂下營運期限,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何處尋覓優秀的編、採人才?一流的人才怎可能犧牲生計只為壽命四年的報社賣命?沒有一流人才如何產生一流報紙,更別談吸引一流讀者,藉以口碑相傳達到文宣的效果了。
發行網的佈建更是一大難題。本土性質的報紙發行網一向就弱,目前免費贈閱的「大紀元時報」,依賴的是信徒志工的分送,有一餐沒一餐的。本土社團的號召力能否跟得上法輪功組織?能有眾多志工自願為報紙做推廣嗎?
從記者採訪、撰稿到分稿、編輯、製版、印刷、然後分送到全國,印出一份報紙是分秒必爭、分工細密的大工程。出報時間若輸給他報,在起跑點上就功虧一簣。要自購印刷輪轉機或是託他家代印,掌握出報的品質和時間,都是大考驗。
從印刷廠運輸至縣市鄉鎮各地的工具,雖可以租賃方式,但送報生利潤若不高,很難奢望有水果日報小蜜蜂般的效率。水果日報曾因印刷延誤,報社也不計運輸成本將當日報紙分兩次運送到經銷處,這是令人感動的敬業精神。
再則是一份二、三大張的菁英報,以要文與言論為主的內容,以現代人大多只看標題與副標的習慣來看,再好的報導或言論也只能吸引政治狂熱分子去讀完它。屬於綠色的政治狂熱分子,原就是堅決的本土派,應該不是本土報紙所要感動的對象吧?
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看報紙,有的話也是看娛樂、體育版。政治掛帥的本土報就算是同時推出網路電子報,也不可能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。
說了這麼多的擔心,不過若由於本土報紙的出現,而有一個可做為台灣主體意識的平台,四年的時間花完三億為台灣主權打拚,我還是要給與深深的鼓勵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,我個人還是會量力為其贊助,為了台灣,共襄盛舉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