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新創造的簡體字看起來非常吃力,通常得上猜下猜才能明白其中難懂的簡體字,像「余年不多」會讓人誤以為「我的壽命不多」,其實是「餘年不多」,這關係到人稱問題,就很難猜出來。

中國提倡簡體字,當時的目的是想讓廣大的文盲能夠迅速認字。筆劃越少越好認,是有其政策大目標,在教育普及的台灣並沒有這種需要。

況且在電腦問世之後,除了像我這種老翁不敢面對鍵盤之外,大家都是以鍵盤打字為溝通工具,無論正體或簡體,在電腦裡愛怎麼用就怎麼用,簡體字速度上的優勢已經不存在了,倒是為了與中國的文化、經貿做交流,應該提出的是「識簡書正」,現今兩國都已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文化,把一些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用詞拿到台灣用,往往令人啼笑皆非,至少讓喜歡到中國旅遊、經商或派至中國的情報人員,學學簡體字。

「新中國」的簡體字是為簡而簡,像乾和幹都改成「干」,而乾隆皇帝依然是「乾隆」,傷不傷腦筋?真是庸人自擾。

像是正體字憂鬱的「鬱」字,我就一直希望教育部能創個簡體字,現代人罹患憂鬱症的那麼多,電腦只要打個「ㄩˋ」還算簡單,我在書寫的時候常寫不出「鬱」字來呢!

中國方面也有學者建議北京政府要恢復正體字,如此才看得懂古籍、古文,兩國都能變通一下,台灣、中國大家都方便。要不然台灣有多少人知道「方便面」是啥米碗糕?台灣「泡麵」若變成「方便面」,像我這種老人可能會以為是要「給個面子廁所借用一下」啦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sans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