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安邦本身就是扮演「芋仔」與「番薯」之間的橋樑,他填補了外婆與外省籍女婿之間的隔閡,可謂族群融合的代言人。
    潘父早年隨國府部隊撤退到澎湖與在地的潘母相識進而定情,但是卻一直遭到潘安邦外婆的反對。甚至在二人結為連理有了愛的結晶之後仍無法體諒釋懷,導致潘安邦父母與娘家兼形同陌路。當時小小年紀的潘安邦肩負起調解的角色,一方面親近外婆,深受外婆信任與疼愛,一方面說服外婆接納父母親這段良緣。這段故事任何人聽來都會感動不已。
    從「外婆的澎湖灣」聯想到「中華民國(族)頌」,台灣人遙不可及的「青海的草原和西馬拉雅山」。這首歌曲在台灣叫「中華民國頌」,在中國則改為「中華民族頌」,詞作者難道是雙面人?我們敬重潘安邦但瞧不起劉家昌,原因在此。
    台灣社會各角落都有「芋仔番薯」的存在,他們講河洛話、客家話和原住民語,也會支持草根本土的民進黨,因為大家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sans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