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市與全國各主要城市都有相同的命運,道路與停車面積永遠趕不上車輛增加的速度。

台北市為了迎接自由車日,規劃井字型自行車道,而且又同時動工。原有車道減縮,不塞車才怪!

用友善自行車道引導市民改以綠能的交通工具上路,這是一個美好的夢想,但陳義過高,因為「由奢返儉難」。

P或許誤以為人人都有他的體力與意志力,可以自行車代替燃料車輛上下班。如果是在五十年前,北市府就廣闢自行車道,讓騎自行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,或許可行。如今要叫這些習慣以汽機車代步的人改用「人力交通工具」,根本緣木求魚。

毛澤東曾經以中國人多騎自行車而自豪。還嘲笑西方國家若有一天沒有石油可用,全球只有中國還有處女油礦。

可是鄧小平一句「先讓一部分的中國人富起來」,引進外資設廠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,大賺外匯,自然而然進入第一階段商用車時代。

這三億富起來的人口,第二階段當然捨自行車改汽機車代步。如今進入第三階段自用轎車年代,因而車滿為患,不僅由石油輸出國變成石油進口國,還產生嚴重空污與道路負荷,就算國家再富強也解決不了日益嚴重的交通與汙染問題。北京市有單日單號、雙日雙號的政策,用以因應國家 活動的車潮。台灣若要仿效當然能暫時紓緩塞車的難題,但是人民一定也會要求牌照稅、燃料使用費等政府必須減半補償。

發展經濟鼓勵汽車生產,政府拚命開路為求交通順暢,車輛數目越多造成停車比開車難,考量停車問題用路人除非跑長途只好改騎機車,機車滿街跑必然跟汽車搶道,空污問題仍舊存在,交通與環境問題環環相扣,誰人來解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sans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